以案说险:“代理退保”常见欺诈手法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不法分子,打着“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的名义怂恿与诱导消费者办理保险退保等事宜从中获利。“代理退保”逐渐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不仅干扰了保险行业的正常经营,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案例】

2013年陈先生投保一份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在2021年,因经济原因需要进行保单退保,但因中途退保产生一定损失,陈先生经过考虑决定保留保单。2022年陈先生在某平台看到“代理退保”广告,并在上面留言诉说自己的经历,后续“代理退保”人员王某与陈先生取得联系,声称可为其拿回所有保费。王某在通过线下见面,获得陈先生信任后,索要了其身份信息和保单信息。王某首先使用陈先生的电话向保险公司进行投诉,随后在陈先生的电话上设置“保险公司客服电话呼叫转移到王某手机”,王某冒充陈先生通过恶意投诉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施压,要求全额退保费。过程中,王某欺骗陈先生需提前支付3000元手续费。陈先生轻信其言,线上直接转账3000元给王某。后续保险公司与王某就全额退保事宜未能达成一致。陈先生经过一段时间,察觉事情不对劲儿后,再次联系王某,但微信、电话均联系不上,才发现上当受骗。最终,陈先生主动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通过调解,双方就保单退保问题达成一致。

【代理退保常见套路】

1.代理退保机构通过招收大量离职代理人,培育发展成代理退保人员。

2.通过业主群、车友群、妈妈群等社交网络,散播从事代理退保业务高收入、高利润,通过加盟代理、中介合作、招收学员等形式,广泛发展代理退保下线。

3.代理退保人员会冒充保险公司内部员工、保险维权律师等身份,在微信、抖音等渠道发布全额退保服务方案,伪造成功案例,宣传“代理退保”,吸引客户主动联系。

4.从非法渠道获取保单持有人信息,批量拨打电话,谎称所购保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调动客户的不安。后续线下见面通过产品不当对比、歪曲保险产品理念、诋毁保险公司等手段怂恿客户进行退保。

5.在代理退保过程中,通常收取10%的定金后,他们会切断客户与保险公司的联系,包括指导客户取证,要求客户配合去保险公司修改联系方式,甚至有代理直接控制客户手机号、银行卡,阻断客户与保险公司的联系。

6.从中获利:代理退保金到手后,通常会收取退保金30%的报酬;代理退保失败,客户定金会产生损失。

7.在代理退保业务结束,代理退保机构还会通过对客户收入状况的了解,推荐新保险产品,或者其他投资理财、借贷产品,再一次收取保险公司或其他机构的佣金。最后深挖完客户的业务价值后,会再一次把客户信息转卖下一家。

【案件警示】

1.不要从事非法代理退保工作,否则有可能触犯保险诈骗罪,受到法律的制裁。

2.不要轻易采信代理退保套路,否则有可能存在资金损失、保障缺失、个人信息泄露、遭受不法分子恶意诈骗等蒙受各种未知损失的情形。

3.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保险消费者如对保险产品存在疑问、有服务需求或发生争议纠纷的,可以直接拨打保险公司投诉热线或通过当地保险行业协会申请调解或通过仲裁、诉讼等其它途径解决。